乐·影系列:青春不残酷物语
李梦 于 2020.09.28 20:40:49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30

华裔导演伍思薇的新片《真心半解》,关于一场有些另类的校园爱情。小镇中学橄榄球队队员保罗喜欢校花艾斯特,却口讷讷而不知如何表白,只好求助于学霸艾莉。起初,艾莉为了赚钱贴补家用而帮保罗给心上人写情书、传暧昧短讯,后来,竟发现自己对于艾斯特的感情也变得微妙起来……

如果片中三位即将升读大学的高中生住在纽约或伦敦那样开放多元的大都市,或许他们之间的微妙情愫不会被放大再放大,像投入静寂湖水中的石子那般激起久久消散不去的波纹。偏偏,三人生活在民风保守的山区小镇,那里的人们待人接物总有一千零一种“应该这样”或者“不应该那样”的刻板理由,例如校花就应该在高中毕业后与同校才子特里格结婚,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保罗就应该暗恋漂亮的艾斯特而不会对相貌平平的艾莉倾心,又如艾莉和爸爸就应该忍耐小镇邻里因宗教和肤色对他们的歧视而不敢抗议或反击。在这压抑沉闷的环境中,三位年轻人彼此吸引、互相陪伴的故事,是难得的亮色(片中总是多云甚至阴霾的天气,直至片尾才见阳光晴好),是不惧成规与偏见,亦应和全片主题:你说爱是包容与恒久忍耐,而我说爱是混乱、是自私,是执着与不循常理的勇敢。

  • 原本学霸助阵直男追求校花的普通校园故事,在《真心半解》中,变得更复杂,更堪玩味:保罗与艾莉、艾斯特与艾莉以及艾斯特与保罗之间的关系,都不是直白的,而是迂回繁复、参差多态的。伍思薇从来无意拍摄俊男靓女的甜甜爱情,也不想将成年世界中的残酷与挣扎套用在校园青春片的叙事模式中。相比直截了当的叙事与抒情,她更看重微妙与暧昧,诚如片中艾莉在校园毕业晚会上未完成的贝多芬奏鸣曲《悲怆》,充满对于青春诗意与遗憾的咏诵与喟叹。

    事缘内向的艾莉在保罗的支持下,鼓足勇气在毕业晚会上表演钢琴独奏,选的曲目是曾折磨不少钢琴学生的、高难度的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艾莉本就因为观众席上艾斯特的期待目光而紧张不已,加上一群爱惹事的男生又故意弄坏琴弦,以至于她只弹了开篇两个乐句便无奈作罢,坐在钢琴前尴尬却无计可施。保罗替艾莉打抱不平,拿过身边同学的吉他递上台,让艾莉“唱她的歌”。这句台词虽短,却无疑是全片的一处转折:贝多芬的曲目再经典、再高难度,也比不过彼时彼刻在众人瞩目的台上勇敢地表达自己,被质疑又何妨,不理解又何妨。试想,若艾莉那晚顺畅弹奏《悲怆》并赢得艾斯特好感与全校学生掌声,反而会显得寡淡无味吧,甚至不符合两百多年前贝多芬写作此曲的初衷。

    创作《悲怆》时,贝多芬29岁,已在维也纳音乐圈中成名,不乏拥趸。而他却用“悲怆”为这部经典之作命名,一说是他感伤于父母离世,一说是他感慨时光易逝而前途未卜,在我看来,此曲更像是已被耳疾所扰的作曲家直面命运的勇气与执着。全曲三个乐章,以“快-慢-快”节奏写成:第一和第三乐章旋律起伏,乐音冲撞,宛若经历人生重重挑战不改热烈昂扬;中间慢板乐章内敛、沉静,像一首温煦动人的诗,同样不见任何哀怨或绝望。

    再看片中,不论独自在台上唱歌的艾莉,明知爱情难得却偏要尝试的保罗,抑或勇敢舍弃婚约而离乡找寻艺术理想的艾斯特,正像是当年作曲家借由旋律彰示的那样,明知生之羁旅充满艰困,依旧心意笃定,仰首前行。

    青春并不残酷,并不完美,也绝不平庸。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69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