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教我的十件事
林伯杰(POKEY) 于 2015.12.06 15:25:57 | 源自:MUZIKAIR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00/99

  • 一、大头大头品味不愁

    「那天晚上,我在丽奇咖啡馆遇到了德彪西,被他独一无二的丑陋所吸引,他的脸是扁的,头顶是平的,双眼凸出,表情也阴阳怪气」,这是美国评论家霍内克(James Huneker)1903年遇到音乐史上最独特的奇葩之第一印象。回到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于巴黎近郊小镇出生时,高耸突出的额头吓坏了爸妈,担心是不是因脑水肿所引发的畸形,直到该上学的年纪仍不敢全然放心。不过家里虽然贫穷,却尽力提供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更培养出他如贵族般的生活品味,据说当玩伴在糕饼店垂涎着大把糖果时,小德彪西只对上等起司或精致甜点有兴趣。

    十岁的德彪西以优异的钢琴演奏才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但天生逆骨的他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反感,大名鼎鼎的法朗克要求他在作曲练习上进行变调,德彪西居然回说:「我非常满意现在的调子,干嘛要变?」更戏称法朗克为「变调机器」。漫长十一年的求学岁月,德彪西曾假冒年纪和成绩,担任梅克夫人(没错,就是长期资助柴可夫斯基的那位寡妇)的家庭琴师,有机会随之游历欧洲,开展了自己的国际视野,回到巴黎音乐学院之后,德彪西自然瞧不起那些古板陈腐的学究及唯唯诺诺的同学们,他的心思,放在所有法国年轻艺术家汲汲争取的「罗马大奖」。

    Pokey的心得:观察德彪西历年照片,年轻时期尽可能用浏海遮住他的额头,年纪越长则额头露得越多,可见自信心是最好的假发。

    二、灾难般的菁英教育

    法国最悠久、最重要的奖学金,就是路易十四于1663年所设立的「罗马大奖」(Prix de Rome),一开始仅提供建筑、绘画与雕塑之相关领域,1803年起增设音乐类,得奖者可以前往罗马拿公费包吃包住进修三年,柏辽兹、托马斯、古诺、比才、马斯奈都是得过罗马大奖的前辈作曲家。当年德彪西随着梅克夫人,路过梅迪奇别墅,大家全都看到他流露出渴望的神情。1883年他拿到二奖,德彪西的失望溢于言表,在众人鼓励之下,来年再接再厉以清唱剧《浪荡子》(L'enfant prodigue)赢得首奖,德彪西回忆那时「我几乎认为自己就是古老传说中的众神之宠」。

    只是众人梦寐以求的罗马大奖,到手之后竟成为德彪西的最大梦魇。1557年建成的梅迪奇别墅虽是艺术珍宝,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得和其他五人睡在脏乱小房间里,食物难吃到「险些中毒」,同侪「冷漠且只在乎自己」。虽然德彪西仍乖乖缴上作业给巴黎音乐学院审核,得到评语是「要小心这种模糊的印象主义,因为这是艺术真理的最危险敌人」。不到一年,德彪西跪求舍监,哭着说若不让他放假回巴黎就要自杀,他对这充满窒息感的「古意大利坟墓」深恶痛绝,硬撑了两年,德彪西不顾一切款款行李,回到巴黎过着波西米亚生活。

    Pokey的心得:罗马大奖这种「菁英中的菁英」的教育模式,法国直到1968年才停办。菁英教育的迷思在台湾永远存在,我不是菁英自然无解。

    三、顿悟与渐修

    在成名之前,德彪西的创作旅程走得既漫长又辛苦,他并非一步即是武林高手,而是经历不断地探索和省思,逐渐修行成为开山大宗师。起初德彪西对瓦格纳的音乐疯狂着迷,从早期作品如清唱剧及艺术歌曲便可窥知,他曾多次前往拜鲁特朝圣,在沈醉之余开始警觉到瓦格纳的坏影响,他戏称为「拜鲁特老巫师」。瓦格纳在欧洲声誉愈隆,德彪西愈想走自己的路,他领悟出瓦格纳「所做的不过就是把这些俗套做个总结,纳入公式中罢了」,最糟糕的就是音乐「为重复而重复」,这种问题,不断出现在贝多芬、舒曼、门德尔松,乃至于同时代的布拉姆斯及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里,都让德彪西觉得百般无聊。

    帮助德彪西摆脱「拜鲁特老巫师」魔咒,是1889年参观巴黎世界博览会时,听到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嘉美兰(Gamelan)音乐,奇特的节奏、五声音阶、还有简洁的形式,为其倾心不已。然后德彪西也花了四年潜心研究穆索斯基的歌剧《鲍利斯·郭德诺夫》(Boris Godunov)。最关键莫过于结识了萨蒂(Erik Satie)这位怪异音乐家,萨蒂倡导「我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如果可以,最好连德国酸白菜都不要吃」,他的想法让德彪西从渐修转为顿悟,终于得以舍弃德奥音乐那种冗长又沉重的陋病,找到法国音乐应有的精致与色彩,打通了任督二脉,德彪西彻底蜕变为一位自傲的「法兰西作曲家」。

    Pokey的心得:德彪西不是张无忌,什么神功练个两下就会,他像是张三丰在参透少林寺与九阳真经后,自成一派。至于萨蒂,大概就是传授张三丰四招的杨过吧?

    四、只要感觉,不要细节

    在走出自我风格之前,德彪西很聪明地将创作重心放在小型作品,透过钢琴曲来进行风格建立及创新尝试,像是两首《阿拉伯风格曲》(Arabesques)、《贝加莫组曲》组曲(Suite bergamasque,包括其中脍炙人口的第三首「月光」),然而这些曲子只让德彪西像萨蒂一样被视为沙龙音乐家。一直到1894年12月22日发表了《牧神的午后》前奏曲(Prelude a l'apres-midi d'un faune),其重要性一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般,产生划时代的影响力。德彪西也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作曲大师,然而此时,德彪西已经三十三岁了。

    《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是根据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的同名诗作改写,描述牧神潘在某个炎热下午里,接连发生许多欲望与梦想,德彪西并不试图描绘任何细节,反而酿造一种充满官能性的感觉,他表示「若让音乐过度紧密跟随诗句发展,就好像一匹拖车的马和种马赛跑那样地气喘吁吁。」世人对这种新颖音乐开了耳界,同时也摸不着头绪,如同当时评论所说「我们无法寻到任何真挚的情感与力量」,或云「对听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一百年后的我们,站在历史高度来审视这首前奏曲,很清楚地分辨出它是让西方音乐从浪漫风格一脚跨入现代乐派之关键,不仅指引未来作曲家的创作方向,也带领爱乐者走向聆赏的新境界。

    Pokey的心得:1912年,德彪西同意尼金斯基以此曲改编为芭蕾舞,由于表演时,牧神拿起爱神的衣巾做出自慰动作,造成谤誉两极之巨大争议,又再次改变了巴黎文化。

    五、三段恋情、两颗子弹、一个女儿

    尽管其貌不扬,德彪西的三段感情倒是谈得轰轰烈烈。1887年他结识了一位来历成谜的女孩子杜庞(Gabrielle Dupont),昵称为「碧眼嘉比」,经常结伴出现在当时文青界最受欢迎的潮店:「黑猫」咖啡馆,风趣幽默的嘉比成为德彪西最佳的社交媒介,甚至还帮他打发上门讨钱的债主。十年感情,德彪西或有偷吃记录,最后却因嘉比的朋友、一位昵称「莉莉」的裁缝女泰西耶(Rosalie Texier)出场而结束。在短暂的三人行后,1899年德彪西娶了莉莉为妻,伤心透顶的嘉比企图引弹自尽未果,数年后,有位钢琴家看到嘉比在里昂剧院做清洁妇。

    莉莉同样也深得老公朋友圈的喜爱,然而不到五年,素行不良的德彪西又爱上了一位有夫之妇埃玛(Emma Bardac),他坦白跟莉莉诉请离婚,莉莉也端出一把手枪朝胸口射去,幸运未死,但德彪西却不闻不问。由于埃玛是位年纪稍长又有子女的有钱妇人,加上此时德彪西已是名人,这丑闻立刻登上各报头条,几乎所有朋友都站在莉莉这一边而与他绝交。唯一能帮德彪西稍微解套的理由,是埃玛生了一个女儿秋秋(Chou-Chou),德彪西对这期待已久的孩子疼爱有加,还写了钢琴组曲《儿童园地》(Children's Corner)送给秋秋当做三岁生日礼物,有女儿作为重心,德彪西终于能够乖乖过着家庭生活。

    Pokey的心得:德彪西犯了天底下男人都会犯的错,只是他从来不肯认错。德彪西除了是好爸爸外,真的不是个好男人、好情人、好老公,年轻人千万不要学啊。

  • 六、不要Tag我

    某些人玩脸书,不希望别人自动帮忙贴标签,原因若不是想要保有隐私,就是担心自己被拍得很丑。而当德彪西还活着的时候,众人总急着为他贴上「印象派」标志,然后德彪西也急着删除这记号,搞得大家都很忙。其实在德彪西那个时代,「印象主义」这字眼大概比我们用的「文青」还更具嘲讽意思,早在德彪西才刚满周岁,法国一票被官方淘汰的画家开始自行举办「落选沙龙展」,企图走出自己的路。1874年德彪西十二岁时,这群艺术家推出了另一个展,其中莫内的海景画作《印象.日出》被杂志记者讽刺为模糊又令人难受的「印象主义」,他们干脆便以此行走江湖。然而德彪西可是官方认证「罗马大奖」得主,怎么可能屈就这名号。

    如果硬逼德彪西自己贴标签,或许他会挑选「象征乐派」这字眼。当德彪西刚从罗马逃回巴黎的时候,天天像波西米亚人般流连在咖啡馆,此时(1886年)法国文学界提出象征主义(Symbolism)宣言,以「反对教条演说、反对虚伪感性、反对客观描写」之原则进行创作。年轻的德彪西立刻倾心醉倒,许多音乐都从这些文学作品产生灵感,例如马拉美的《牧神的午后》、魏尔伦(Paul Verlaine)的《月光》,还有多首以象征派诗作为词的歌曲。不过就呈现手法而言,德彪西音乐中对于光影与色彩的追求,实在太像莫内的绘画,过去被议为「模糊」,现在被称作「朦胧」,这种感性的印象,正是德彪西给我们的印象,不帮他贴标签,手会很痒。

    Pokey的心得:倘若德彪西知道「印象画派」后来变成举世追捧的显学,画作越卖越贵,相信他必然心甘情愿当「印象乐派」掌门人。

    七、写一出很深很难懂的好歌剧

    早在二十六岁时,德彪西去拜鲁特朝圣后便动了写歌剧的念头,1892年他在书店闲晃买了象征派作家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佩利亚与梅丽桑》(Pelleas and Melisande)剧本,这是关于大嫂与小叔的禁忌之恋,作曲家发现终于找到他想创作的题材,来年看了舞台剧演出更下定决心要谱成歌剧。1895年春天,德彪西完成了第一版,作家听之后,写给两人共同朋友的信上说:「很不幸地,我非但无法评论好坏,其实我对音乐根本无法理解,感觉自己好像是聋子……你帮我听听看,如果你觉得不错,我就正式认可这首作品。」但后来倒是德彪西自己不满意,砍掉重练又花了两年时间写成第二版,仍嫌不够完美,直到1902年终于进入彩排阶段,这下轮到原作者跳出来反对了。

    原来德彪西早先答应《佩》剧首演要由梅特林克的女高音妻子担任梅丽桑,但最后却依照巴黎喜歌剧院的要求换角。梅特林克知悉大为愤怒,立刻冲去找德彪西算账,作曲家吓得晕厥过去,甚至上法院打官司,最后判德彪西胜诉。于是首演前,梅特林克投书到「费加洛」报宣称此剧违背作家本意,预祝这出戏惨败收场。1902年4月30日《佩》剧首演,虽然没有惨败收场,但反应平平,但温火慢煮下逐渐地扳回颓势,终成为足以和瓦格纳相抗衡的法国歌剧。可是整出《佩》剧真的很深奥,缺乏歌剧讨好观众的应有元素,就连德国作曲家理查德史特劳斯观赏此戏,也不断频频发问,德彪西的铁粉朋友解释说「这绝非一般听众可以听懂」,史特劳斯只好喃喃自语:「可是我也是音乐家,却什么都没听见啊…」

    Pokey的心得:以我这个还算资深的歌剧迷,也是找不到《佩》剧的欣赏乐趣,一来不懂法语和音乐结合的精妙之处,二来真的很难帮这出歌剧划重点,听完几遍仍没有一段旋律是记得住啊!

    八、吹毛求疵是质量保证

    德彪西在成名之前就对自己的作品有高度洁癖,1890年完成的钢琴与管弦乐团《幻想曲》在彩排后,德彪西不甚满意效果,居然亲自从团员谱架上一一收回分谱,导致担任指挥的作曲家丹第(Vincent d'Indy)当下开天窗,这辈子再也不肯原谅他,而德彪西有生之年也不曾发表此曲。以《牧神的午后》走红之后,德彪西也没有急着发表新作大肆敛财,爱惜羽毛的程度反到了吹毛求疵的境界,他说:「一个人到底必须创作又摧毁多少东西之后,才能触及情感的真实肌肤?」于是,德彪西的精采杰作总是如此缓慢诞生,像是1899年首演的三首《夜曲》(Nocturnes)耗了七年、1902年首演的歌剧《佩利亚与梅丽桑》改了十四年、1905年的交响诗《大海》(La Mer)手脚较快,也花了两年才完工。

    1908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经理跑来巴黎向德彪西邀作,经过死缠烂打之后,终于争取到三出新作的合约,都是德彪西挑自己最爱美国文学家爱伦波的小说为题材。德彪西拿了一大笔订金,送客时还交代:「别忘了我是个懒惰的作曲家,有时需要好几个礼拜才能决定一个适当的和弦。要记得,是你坚持要签约的,你很可能什么都拿不到。」每年经理都来拜访德彪西,得到的答案都是「真高兴见到你,尤其知道你不会询问我三部歌剧的进度。」终其一生,大都会歌剧院从未收到这几出歌剧的任何一颗音符,当然,德彪西也没把那笔钱吐回去。

    Pokey的心得:收钱办事,不管是黑道白道作曲道,都是做人做事应有的基本道理,德彪西收了钱却没交出作品已发生好几个案例,请大家不要和他做生意。

    九、既生德彪西,何生拉威尔

    德彪西是个充满矛盾的人,尽管嚷嚷不在乎任何人的想法,却又深怕自己会写出任一小节「平凡」或「通俗」的音符,搞得自己神经衰弱。这不仅拖累他的创作速度,更对他的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影响,再加上感情丑闻事件,德彪西的社交圈越来越小,越来越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既然是名人,免不了还是得应酬,最崇拜他的普鲁斯特,甚至在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以德彪西为本设定其中人物,可是他完全不给他好脸色看。对于音乐圈同行更是没一个看上眼,他曾多年陆续担任报章杂志的乐评人,在他笔下的德国音乐,从贝多芬以降没啥好货色,就连法国作曲家也全被他批过一轮,自视甚高的德彪西总是冷眼旁观整个时代的改变。

    最有意思的是德彪西与拉威尔两人之间的瑜亮情结。拉威尔比德彪西小十三岁,早在1902年学生时代便以《水之嬉戏》成名,有人指称颇有抄袭德彪西的意味,但拉威尔相当在意,立刻举证反击。1904年更公开指控德彪西钢琴曲集《版画》(Estampes)第二首「格拉那达之夜」(La soiree dans Grenade)和他借给德彪西的《哈巴涅拉》舞曲有「令人不安」的相似处。随着拉威尔的知名度越高,法国音乐圈就越热闹,两派支持人马互相叫阵对骂,搞得两人根本作不成朋友。罗曼·罗兰认为两人会交恶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德彪西心胸狭隘,「据我所知,他对拉威尔的音乐(或成就)有强烈的反感;反之,拉威尔提到他,尽是毕恭毕敬。」

    Pokey的心得:两人虽然都被统称「印象乐派」,但音乐风格却是天差地远,若用印象派画家来解释两者之不同,德彪西就是画睡莲的莫奈,而拉威尔像极了点描派的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

    十、死不逢时最惆怅

    时序走到二十世纪,德彪西俨然成为新世代的领导人物,崇拜他的粉丝学着他的穿著打扮,但某次接受访问时,他激动地表示:「没有所谓的德彪西学派,我没有弟子,我就只有我!」他爱猫胜过爱人,宁可选择当隐士。晚年激起他创作兴趣的两个代表作,一是1911年发表的神迹剧《圣赛巴斯坦的殉教》(Le martyre de Saint Sébastien),二是1913年完成的芭蕾舞剧《游戏》(Jeux)。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包括拉威尔、萨提等许多法国作曲家都志愿从军,此时德彪西已五十二岁又病痛缠身,自诩为「法兰西作曲家」的他,能为国家效力只剩下写些爱国音乐,像是悲伤的《英雄摇篮曲》(Berceuse heroique)和急就章的《法国颂》(Ode a la France)。

    大战打了四年,法国战败的气氛日益弥漫,1918年3月25日,当德军轰炸巴黎之际,德彪西因直肠癌病情加重而逝世,享年五十六岁。当时只有几位音乐家从前线休假回来参加他的告别式,所有媒体焦点仍在报导战事,直到两个月后,巴黎的报刊才有两三篇短短关于德彪西的逝世与评论。不过德彪西死后声誉愈隆,如今盖棺论定,不仅名列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影响力更足以誉为「现代音乐之父」。他摧毁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形式与调性,引领二十世纪音乐的多元发展,比起瓦格纳更具革命性,只可惜,德彪西是先知,而非领袖。

    Pokey的心得:德彪西的影响力不只有在严肃音乐的创作上,乃延伸至爵士乐与流行乐。身为音乐先知,德彪西走得寂寞,纳那却是他「避俗」的个性使然。

    Pokey的总心得:一百年后的我们,耳朵已经习惯包括根本是噪音的各类型音乐。有些人总是觉得无法掌握德彪西音乐的脉络条理,但欣赏他的作品,真的不需要太多大道理,他给我们的是一种感觉的印象,关于「海」的印象、或关于「月光」的印象、或关于「夜晚」的印象,只要抓住这种印象随之流转就能徜徉自得。

    原文链接:read.muzikair.com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此帖使用VIVO XPLAY提交
    发表于2016.02.21 23:04:31
    16
    222.170.031.***
    222.170.031.***
    发表于2016.02.20 23:22:49
    15
    113.065.254.***
    113.065.254.***
    发表于2015.12.18 12:51:57
    13
    125.039.***.***
    125.039.***.***
    不要把音乐太当回事。
    发表于2015.12.18 06:00:28
    12
    221.012.003.***
    221.012.003.***
    发表于2015.12.17 12:16:24
    11
    175.169.247.***
    175.169.247.***
    发表于2015.12.09 03:23:31
    10
    221.204.169.***
    221.204.169.***
    发表于2015.12.07 14:01:46
    9
    220.163.112.***
    220.163.112.***
    发表于2015.12.07 10:56:48
    8
    03
    发表于2015.12.07 10:36:10
    7
    03

    此帖使用VIVO X5MAX V提交
    发表于2015.12.07 05:30:27
    6
    115.194.004.***
    115.194.004.***
    发表于2015.12.06 22:50:51
    5
    03
    自由的价值原来也分人?
    此帖使用MX4提交
    发表于2015.12.06 19:58:25
    4
    123.125.193.***
    123.125.193.***
    发表于2015.12.06 19:56:50
    3
    123.125.193.***
    123.125.193.***
    发表于2015.12.06 19:56:44
    2
    101.080.111.***
    101.080.111.***
    发表于2015.12.06 19:03:5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63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